建筑学院简介
学院概况
建筑学院由1997年成立的城镇建设专业(建筑学方向)发展而来,2004年5月成立建筑系,2011年12月撤系建院,更名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9年12月学校进行专业学科优化调整,组建成立“建筑学院”。
本院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环境设计4个本科专业和传统建筑文化与技艺1个微专业。建筑学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建筑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培育和硕士点培育建设学科,建筑学专业2023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
办学特色
建筑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办学定位,坚持“抓优创特促融”发展理念,立足地方,强化实施学科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两个抓手,逐步形成“技艺交融,执创并举,产教融合”的专业办学特色,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实现建筑艺术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培养出近万名具有良好专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建筑、规划、历建保护和环境设计人才,在省内同类院校获得一致好评。
学院设有全国唯一“杨廷宝建筑教育基金”,用于支持学院学科发展。与北方工业大学开展深入合作,每年选派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进行联合毕业设计。
2015年与中国圆明园学会达成联合办学协议,定期邀请该领域内专家、学者进行讲学、指导,并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2023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校重点实施项目--绿色建筑产业学院,在绿色、低碳、智能等方面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学生视野和就业途径。
师资队伍
本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74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68人;其中博士(含在读)15人,省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省市级青年骨干教师2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6人,国家注册规划师5人;河南省教学标兵5人。本院教师发表各种学术论文55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0余项,市级项目80余项,服务地方建设300余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项,各级教学教改成果奖30余项;获得国家、省级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奖10余项。
实验实训
建筑学院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1600余万元,设有建筑物理实验室、数字技术实验室、建筑模型实训室、建筑材料与构造展示室、雕塑与陶艺实训室和木艺实训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
设有南阳市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南阳市智慧城市工程设计和南阳市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实验室三个市级重点实验室。设有杨廷宝建筑艺术馆,作为传承发扬杨廷宝先生建筑和教育思想的基地。
学院与东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政校企多方合作成立绿色建筑产业学院,并与40余家知名大中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型应用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学生培养与就业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使命,以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为平台,助力学生成才。学生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奖项5项,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46项,校级奖项100余项,获奖学生占学生总数30%。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建筑学院共培养了近万名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筑学专业(本科)
咨询电话:王老师13512985682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智能+建筑、低碳+建筑”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放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主要学习建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城市更新设计和建筑保护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学院与北方工业大学有本科生交换学习协议,并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进行联合毕业设计。学院依托“绿色建筑产业学院”开展技能培训,通过学习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系列课程,可获得绿色建筑技术结业证书、建筑信息模型(BIM)岗位证书等。优秀毕业生可申报“杨廷宝建筑教育奖学金”,奖学金覆盖多种就业途径的毕业生,如设计类、考研类等。
主要课程
核心理论课程:设计原理系列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材料与构造、建筑结构与选型、建筑物理等
核心设计课程:好房子智慧住宅设计、绿色建筑设计、城市更新设计、保护修缮设计等。
特色拓展课程:依托“绿色建筑产业学院”,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Python、建筑信息模型(BIM)、数字生成建筑、绿色新型材料、绿色低碳技术、碳中和技术、智能建造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地方特色工艺等。
依托乡村振兴研究院,组织学生进行乡村振兴系列项目的学习训练。
就业方向
能在社会发展领域、城乡建设规划与管理部门、建筑设计单位、咨询策划团队、后勤保障岗位,从事发展规划、立项策划、建筑设计、城乡规划、城市更新、建筑改造修缮与管理、碳排放交易与管理、绿色建筑评价与咨询、动漫场景架构、城市孪生等方面工作。
学位学制
建筑学学士学位,学制五年。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
咨询电话:孙老师18210924903 李老师15670668586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以行业及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以“数字+文物”为专业发展特色,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保护等相关知识及理论,系统掌握历史建筑、文物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学院与北方工业大学签署有本科生交换学习协议,实行“4+1”、“3+2”的联合培养模式。并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共同开展联合毕业设计。学院还设有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能培训中心和无人机技术培训中心,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毕业即可获得建筑信息模型(BIM)岗位证书和无人机技术证书等。
主要课程
核心理论课程:传统建筑设计系列课程、营造法式、传统建筑文化、传统建筑类型与结构、历史建筑保护原理、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等。
核心设计课程: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文物建筑保护规划设计、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中国古代建筑油饰彩画等。
特色拓展课程:依托南阳市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和智慧城市工程设计重点实验室,开设有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信息模型(BIM)、Python、数字生成建筑、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与虚拟修复、AI智慧设计、无人机技术、传统建筑模型制作及数字化打印等。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规划、建筑、园林、景观和文物保护等领域就业,可在政府部门、建筑行业、研究院所、博物馆和教育机构,从事历史建筑研究、文物建筑保护与修缮、建成遗产活化利用、现代建筑设计、城市更新、创意设计、旅游策划、影视基地模型和游戏场景设计等。
学位学制
工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环境设计专业(本科)
咨询电话:王老师15937771532 张老师13693779003
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智能+空间、康养+环境”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放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主要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接受人居环境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
主要课程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模块+实践”三维架构:
专业基础课:空间表现技法与透视原理、设计图学与三维数字建模、材料构造与模型工艺
核心设计课:
1、室内模块:智能人居空间设计、商业餐饮空间规划、文化展示空间创意
2、景观模块:城市广场景观营造、生态商业景观设计、康养社区景观规划
特色实践课:陶艺设计、木艺设计与制作、设计岗位实战训练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发挥专业价值:
传统设计领域:室内空间设计机构、景观规划设计机构、会展策划公司
新兴领域:
1、智慧空间:智能家居系统设计、虚拟现实场景设计、数字化展陈设计
2、适老设计:无障碍环境改造、康养社区规划
3、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设计、传统村落活化
综合岗位:设计项目管理、环境艺术教育、自主创办创新型设计服务机构
本专业致力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与国内著名设计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基地,并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毕业生凭借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实践技能,在后疫情时代的人居环境改善、城市更新与改造、乡村振兴等战略领域,展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
学位学制
艺术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

